19mm×2mm 304不銹鋼U型換熱管的泄漏原因
浙江至德鋼業有限公司采用宏觀形貌觀察、化學成分分析、腐蝕產物能譜及X衍射分析、顯微組織檢查等,對某廠運行約半年即泄漏的304不銹鋼U型換熱管進行了失效原因分析。結果表明:不銹鋼U型管外壁結垢嚴重,發生了垢下腐蝕;同時,氯離子在垢下閉塞區中富集并引發“自催化酸化”效應,加速了垢下腐蝕的進程,導致換熱管半年內就發生泄漏。
不銹鋼U型管式換熱器作為工業生產中主要的換熱設備之一,因結構簡單、價格便宜,承壓能力強,自由伸縮而不會產生熱應力等優點而被工程廣泛采用。某單位不銹鋼U型管換熱器,僅運行約半年即發生大面積的換熱管泄漏。該換熱管材料為19mm×2mm的304不銹鋼管,管程入口溫度為127℃,出口溫度為52℃,壓力為7.8MPa,介質為鍋爐水;殼程入口溫度為33℃,出口溫度為43℃,壓力為0.5MPa,介質為循環冷卻水。由于不銹鋼U型換熱管過早泄漏對整個車間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嚴重影響,因此需要準確查明不銹鋼換熱管泄漏的原因,進而避免換熱管泄漏情況的再次出現,確保不銹鋼U型管式換熱器的長期、穩定運行。
一、理化檢驗
1. 宏觀形貌
由圖可見:不銹鋼換熱管外壁結垢嚴重,呈黃褐色,判斷結垢的鐵銹含量較高。垢層與基體金屬結合較為疏松,輕敲即脫落,脫落后的垢層明顯分層,整個管程外壁金屬均可見明顯的腐蝕痕跡泄漏點位于凹坑底部,見圖所示。將泄漏位置管段沿軸線剖開,可見泄漏點內壁處形狀完好,無明顯腐蝕痕跡。根據泄漏換熱管的宏觀形貌可以確定,泄漏由外壁腐蝕減薄所致。
2. 材質檢驗
不銹鋼換熱管的化學成分見表,對比GB 13296-2013中對304不銹鋼化學成分的要求可見,該換熱管所用304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合格。
3. 冷卻水pH測試及垢樣分析
失效換熱管外壁循環冷卻水pH約為6,屬于偏酸性水質。垢樣分析結果(質量分數/%)如下,水分10.19、酸不溶物37.26,這表明垢層中含有大量鐵元素。垢樣中存在CaCO3表明換熱管外壁出現了侵蝕性二氧化碳結垢。另外,氯離子的存在是腐蝕的主要原因。對冷卻水過濾后發現含有大量的污泥,大量的酸不溶物,疑為污泥形成的泥垢。
4. 微觀分析
由圖可見:不銹鋼換熱管外壁腐蝕產物明顯分為三層。黃褐色的物質為最外層,見如圖中A區域,由細小顆粒物組成,呈疏松海綿狀,這些孔洞、縫隙為腐蝕性介質提供了通道;深紅褐色的物質為次外層,見圖中B區域,主要表現為泥狀花樣特征,較最外層稍微致密,但仍布滿孔洞,不能對基體金屬產生有效的保護作用;管外壁垢內層也呈現泥狀花樣特征,見圖中D區域,局部可見到初生態的氧化鐵特征;在最外層和次外層之間可見殘存的白色鍍鋅層,見圖中C區域,說明換熱管為外壁鍍鋅管。
能譜分析結果表明,最外層腐蝕產物(A區域)主要含有鐵、硅、鈣、鎂、鋅、磷和氧等元素,應為鐵的氧化物(即鐵銹)及一些含鈣、鎂及硅酸鹽垢層混合物,且有相對較少的鐵和較多的氧,這表明腐蝕過程中的鐵離子由基底向外擴散在不同位置,隨后形成腐蝕產物沉積下來,表面腐蝕產物逐步由內向外堆積成長。次外層腐蝕產物(B區域)主要含有鐵、硅、鈣、鎂、鋅、氯、硫、磷和氧等元素,氯元素含量明顯增加;最內層腐蝕產物(D區域)中的氯含量進一步增加,局部高達5.5%,說明氯很容易通過腐蝕產物中的孔洞向基底金屬表面擴散,并在基底金屬表面產生濃縮,對腐蝕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。
為了確定腐蝕產物的主要成分,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儀(XRD)分析了結垢的主要成分,如圖所示。結果表明,結垢主要成分為鐵垢,另外還含有一定的碳酸鈣,這表明腐蝕產物、無機鹽垢及污泥垢同時存在且相互促進。
5. 微觀組織
由圖可見:不銹鋼換熱管內壁形狀完好,無腐蝕形成的孔洞。而外壁側存在明顯的腐蝕痕跡,表明腐蝕起于外壁,腐蝕呈現凹坑特征,并向內壁方向發展,直至泄漏。失效不銹鋼換熱管的組織為鐵素體+珠光體,是304不銹鋼的正常組織。
二、泄漏原因
金屬表面腐蝕產物或其他固態沉積物的不均勻分布會形成銹垢層,由此而引起的垢層下嚴重腐蝕通常稱為垢下腐蝕。形成銹垢層的沉積物主要有三大類,分別為腐蝕產物(Fe2O3、FesO2、FeS等)、無機鹽垢和微生物黏液。金屬表面形成垢層后,由于垢層的阻塞作用,垢下形成相對閉塞的微環境,氧通過縫隙或垢層微孔擴散進入垢層下的金屬界面十分困難,因此,隨著腐蝕反應的進行,垢層下成為貧氧區,將與垢層外部的金屬部分形成宏觀的氧濃差電池,加速局部腐蝕的進程,其示意圖如圖所示。
垢下腐蝕速率與垢層的組成、形態、周圍環境介質組成、溫度和流速等都有關系。疏松多孔分布不均的垢層易導致嚴重的垢下腐蝕。由于垢層的阻礙作用,垢下腐蝕生成的Fe2+較難擴散到外部,隨著Fe+的積累,造成垢下正電荷過剩,如果外部介質環境中含有氯離子,會被吸引遷入,以保持電荷平衡,遷入的氯離子在垢下閉塞區不斷濃縮并水解,產生酸化自催化效應,使垢層下環境持續酸化,陰極反應主要為析氫反應,這進一步加速垢下的腐蝕。
宏觀分析結果表明,失效換熱器的不銹鋼U型管表面垢層較厚,未見凝膠狀微生物腐蝕特征,對垢樣進行EDS、XRD等分析后,確定其是由無機鹽垢(以鐵垢、CaCO;為主)及大量泥垢組成的。換熱管表面垢層的形成過程主要包括垢的形成及長大兩個階段,如圖所示。首先,換熱管外壁開始發生腐蝕,初步形成具備內核層和硬殼層結構特征的腐蝕產物。該階段水中的氧化性物質會滲透到基體表面引起腐蝕。然后,垢層進入生長階段,垢層隨腐蝕的進行越來越厚,氧化劑難以進入金屬基體表面,腐蝕產物在氧化物達到的地方沉積,產生不同結構特征的腐蝕垢。由于腐蝕產物沉積的不均勻性,溶解的氧仍然能達到金屬介質間的某些區域,造成金屬表面溶解氧濃度的差異,形成氧濃度差電池,推動了局部腐蝕的發生。隨著腐蝕垢的生長,更多的區域被覆蓋,最終不同腐蝕垢會相互連接,從而完整地覆蓋管道表面。
此外,在垢下緊靠管外壁的閉塞區中含有較多的氯離子,說明該換熱器半年即發生腐蝕穿孔,除了垢下腐蝕以外,氯離子的遷入及在垢下閉塞區水解產生的酸化自催化效應,也是導致不銹鋼換熱管快速腐蝕穿孔的重要原因。
三、結論與建議
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,不銹鋼換熱管材料成分滿足要求,微觀組織正常;換熱管發生了啟于外壁的垢下腐蝕,介質中含有的氯離子在垢下閉塞區的濃縮及自催化酸化,加速了垢下腐蝕,導致僅服役半年左右的換熱管發生穿孔泄漏。因此,根據失效分析結果,建議加強鍋爐循環冷卻水水質管理,嚴格控制水中有害離子含量,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。
發表評論: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